心理咨询

时间:2018年11月01日点击:

异常心理的辨别标准

就是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难处所在。但是我们又可坚信这一点:因为心理异究竟如何去辨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呢?这很难有统一的和简单的标准.首先,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其次,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常用的差别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1.心理测验标准。御用各种心理测验,如记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来判断记忆是否有障碍,智力水平如何以及构成人格各维度或因素的情况变化,它所提供的数据较为客观,又因为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验,所以经常作为一种规范的测验标准。心理测验虽然也是一种统计学的方法,但它并不是把受测者置于常态分布的某一位置便了事,而有它自身的限定和说明。如智力测验,当受测者的位置位于是常态以上时即是超长或优秀,在常态以下即是低常或异常或变态。但是心理测验往往只能告诉我们“有什么”,我们却不能依此推出“是什么”,更难以探明“为什么”。因为它不能向人们提供与异常心理相联系的那些变量的作用。 2.社会常态标准。在这里正常或异常是以社会常态来比较的。凡是符合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行为,亦即为社会一般人所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即为正常,否则即为异常。这种标准最符合常识,但它却有明显的缺陷。其一,它有时间限制,也就是说很多标准常可能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如同性恋,以前视之为犯罪,后视之为变态,现在美国精神病学会已把它从诊断分类中抽掉,有的地方已在法律上视同性恋为正常。其二,它有地域限制。如某些落后的部落社会,男女两性的角色与文明社会恰恰相反,许多我们视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也就完全颠倒了。其三,它受人的思想觉悟限制。如那些思维超前,具有反传统精神的人,最早常被人误解,视为异常。其实,即使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也会因人们的地位或身份等,所持有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本身便有差异,也就难有统一的标准。 3.社会适应标准。这也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标准,它是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体良好的顺应为出发点,并从个体对社会、集体、人际关系、人和自我的态度中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来观察正常与否。但是因为适应与不适应之间本无客观标准,所以这一标准也不能完全适用。如教师多认为儿童的不良适应表现为偷窃、手淫、逃学、欺骗、鲁蛮等;而心理学家则认为退缩、孤独、怀疑、抑郁等才是不良适应的行为。 4.主观经验标准。病人或心理障碍者本人的主观经验常常是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标准。当他们感到忧郁、不愉快,或不能控制自己的某种情绪或行为时,能主动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或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能明了自己确实存在问题,便属于心理障碍者。其特点是有主观的“自知之明”。但也有病人已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却坚决否认自己“不正常”。这种主观经验也恰恰说明其心理异常。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严重心理障碍亦即精神病人身上。 异常难以判别,主要是正常难以确定,所以难免见仁见智。我们可以肯定世上有“心理异常者”,但却不敢肯定有“标准常态人”,这也常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判别的标准也就应该是多维的、综合的。

 

 

心理保健的措施

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心理状态,必须要进行心理保健。心理保健可以通过心理卫生科普宣传、讲课及定期心理咨询等方法进行。       心理保健应注意下列两个方面:   1、心理保健原则:注意四个原则。   1)保持自我意识良好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对“我”的认识。自我意识良好的核心,就是做到自知和自爱。自知就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来了解自己能力的真实水平,对各种行为都要“量力而行”。自爱就是爱惜自己,保护自己,重视自己。真正做到自知和自爱,在实际生活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通过和别人比较来培养自知力,但绝不应把这种比较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尺度。   ②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多多接触人和事,认真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体现现实中自己的品质与才能。   ③认真对待自己的功与过。   ④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应该随时调整,否则易产生挫折感或自悲心理,这是对心身健康不利的。   2)保持社会功能良好。所谓社会功能良好,即为对社会适应自如。   3)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人交往时还应注意:真诚的鼓励和赞美,而不是阿谀逢承;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善意的指正;尊重别人人格,不把意见强加于人。   4)要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劳动促进个体的发展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通过劳动实践从而保持和现实的紧密联系,通过劳动实现理想,纠正不切合实际的空想,并在劳动中增进人们的友谊。劳动使人消除不必要的忧虑和摆脱过分的自我注意,使生活内容丰富而充实。劳动的成功与成果,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因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2、心理调节生活中矛盾和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主要是情绪反应,所以心理调节和控制的最基本点,可以说是调节和控制情绪,使之推迟发作或发作适可而止。但这种调节又与个体对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密切有关。因此,学会善于掌握自我,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对适应社会发展、维护心身健康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情绪活动可以说是心理刺激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份。人的任何活动莫不以情绪为背景,伴有情绪色彩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健康的情绪生活。要注意情绪表现的适当性及情绪的紧张适度。情绪的适度紧张不仅使人们生活富有节奏和情趣,而且能高效地发挥人们的潜能,从而获得心身和谐和心理健康。情绪的表现适当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而不要无限地压抑自己的情绪。   此外,培养乐观的态度、幽默感,都能保持自我感觉良好,及时缓解心理紧张。心理调节是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个人所处的环境,尽力消除那些不愉快的心理刺激和生活事件,理智接受非个人能力能改变的现实,从而去良好地适应,并使情绪积极而稳定,保持自我意识良好,达到保持心身健康的目的。

 

 

 

 

 

考试焦虑,你有吗

   我们常常听说,有很多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在高考中过分紧张以至于发挥失常造成考试失败的事情,很令人惋惜。有研究显示, 高三学生考试前18.58%有不同程度的焦虑,25.38%的学生高考期间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一部分女学生在高考期间月经失调,而考前坐立不安的占一半以上。考试焦虑已经成为学生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是考生、家长、教师和心理医生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 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有哪些?原因是多方面的。原有精神疾病与其他心理障碍病史,易焦虑的素质类型,过分追求完美自我苛求的人格特点,不幸的生活经历尤其是早年精神创伤,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父母以至整个家族过高的期望值,来自父母有形的压力和考生内心无形的压力,亲子冲突与考生内心的神经症性心理冲突,高考本身的重要性与激烈的竞争, 曾经的考试失败,考试知识准备不充分与考前的意外事件如迟到、忘带准考证,考前及考试中身体不适等,都可能与考试焦虑有关。 确实,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考对于学生是个重大的应激源,激烈的竞争和高考的重要性让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在外部压力下,并不是每一个高三学生都出现严重的考试焦虑,很多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因为毕竟外因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并不是压力直接导致焦虑,而是外部的应激通过考生自身的认知、态度和信念作为媒介才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而这些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又影响了复习考试的状态,考场发挥的好坏作为一种反馈又反过来影响认知和情绪,从而形成良性或恶性的循环。这样看来,战胜考试焦虑不仅要自我减压,更重要的是调整和修正对于考试的认知和态度。认知治疗是治疗考试焦虑的一种相当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考生的认知、信念和态度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要追溯到童年生活经历,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影响,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从小父母涂画了一些怎样的颜色,孩子长大后就会戴着怎样颜色的眼镜去看世界,世界在孩子眼中就是什么颜色了,若是不恰当的教育留下早年创伤,孩子也就难免会戴着灰色眼镜看待考试,看待人生,考试焦虑也就难以避免了。这也就是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的价值所在,通过帮助求助者了解认识自己早年经历与现在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正视自己焦虑的内心究竟有哪些深层的心理冲突,也就逐渐卸去了心灵的桎梏,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 谈到家庭的影响,心理治疗中有这样一种理念:家庭中一个人的心理障碍,常常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系统结构的问题。家庭成员间交流方式和情感表达障碍的问题,家长自身一些没有得到解决的情结,内在的欲望和需要,会无意识的影响孩子,例如有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又例如单亲家庭的母亲失去了丈夫的爱,孩子成了自己唯一的情感寄托,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样家庭的孩子幼小的肩膀难免不堪承受生命之重,学习的意义也不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考试焦虑也就成了孩子无意识的自己为自己减压的最好方式了。因此,对整个家庭做家庭治疗对于治疗考试焦虑是非常有意义的。 此外,临床上森田疗法、行为训练、现实主义治疗等也从不同的角度用于考试焦虑的辅导。 以上介绍了考试焦虑成因与心理治疗的基本知识,今后几期我将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介绍考试焦虑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希望对广大考生、家长及教育工作着有所助益。

 

 

 

 

 

 

 

 

 

 

 

 

家里排行对性格的影响

“家庭里排行的顺序是人格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菲利浦·维里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弗莱克·沙洛维也曾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他认为,兄弟姐妹之间为取得父母情感上的关注,所进行的竞争和采取的对策是成年后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老大为人厚道、责任感强

由于老大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很受父母重视,因此承担家庭事业的责任往往落在老大身上。父母对老大的爱不是溺爱,而是更严格的爱,注重毅力的培养,因此,老大一般性格顽强,比较厚道。此外,所谓“长兄如父”,老大还要承担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他们的生活压力更大。

老大的性格体现在工作中,会更有责任感,做事踏实,容易获得成就。美国早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26名航天员中,有23名为老大或独生子。在婚姻关系中,老大更容易承担家庭的责任,婚姻关系一般比较稳定。但老大往往过于强调家庭的责任,会要求伴侣去孝顺自己的父母、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这样会使伴侣感到自己的位置是放在老大的家庭成员之后,如处理不好,容易影响夫妻关系。

  中间孩子有两种倾向

对于中间出生的孩子来讲,他们既没有得到父母对老大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对老幺的宠爱。他们面临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的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就可能使他们的性格具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具有反叛性,希望得到父母更多关注;二是在处理与兄弟姐妹的关系中,他们得到了锻炼,具有更好的交往、适应能力。许教授说,在工作中,中间出生的孩子事业心不明显。由于其生存环境特殊,很难推测其性格对婚姻的影响。

  老幺聪明乖巧

作为父母最小的孩子,老幺往往得到更多的宠爱。老幺一般都很聪明,因为他们从小受到哥哥姐姐的调教和训练,在玩的过程中得到了学习。比起同龄人,他们更多的是大孩子的思维,智力开发得比较早。由于父母对老幺一般没有承担家庭重任的期待,老幺的生活环境压力小,比较宽松,因而性格通常比较灵活、快乐。由于经常受到保护,他们会表现出淘气或乖巧的特点,但老幺往往缺乏毅力。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老幺习惯于求助别人。在婚姻关系中,他们则更以自我为中心,关注对方少一些。

  独生子女像老大也像老幺

独生子女同时具有老大和老幺的特点。但独生子女因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扶持,他们的性格也有矛盾。比如他们非常有责任心,但也更为自私,忍耐力弱一些。他们的性格受父母的影响很大。

如果婚姻双方都是喜欢自由的独生子女,他们之间的责任会比较小,婚姻关系可能较为不稳定。许教授强调,虽然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很优越,但与前几代人相比,他们面临更大的升学、就业以及独自赡养父母的压力。

当然,个人在家庭的出生顺序不是决定个人性格的惟一因素,其他的一些诸如性别、体质、社会地位等变量,都会改变出生顺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心理健康新十项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恰相反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心理咨询